比利时画家 亨利·范·德·维尔德 Henry van de Velde 代表作《洗衣妇(De wasvrouw)》
来源:枫荣美术网 发布时间:2025-10-14
摘要:亨利·范·德·维尔德 Henry van de Velde(1863 - 1957),是一位比利时画家、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和艺术理论家。他与维克托·奥尔塔(Victor Horta)和保罗·汉卡尔(Paul Hankar)一起,被认为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创始人之一。他对20世纪初的德国建筑和设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亨利·范·德·维尔德 Henry van de Velde(1863 - 1957),是一位比利时画家、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和艺术理论家。他与维克托·奥尔塔(Victor Horta)和保罗·汉卡尔(Paul Hankar)一起,被认为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创始人之一。他对20世纪初的德国建筑和设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范·德·维尔德(van de Velde)出生于安特卫普(Antwerp),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1880年代末到巴黎,师从埃米尔·奥古斯特·卡洛斯·杜兰(émile Auguste Carolus Duran)学习艺术。
1880年代末,他是受到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影响的几位比利时新印象派画家之一。1894年,他与钢琴家玛丽亚·塞特(Maria Sèthe)结婚。1896年,维尔德(Velde)为塞缪尔·宾(Samuel Bing)的巴黎美术馆设计家具和室内设计,负责将德国的新艺术风格带到巴黎。因为在巴黎的出色设计和贡献,他被任命到德国担任教师。
1902年,他作为萨克斯-魏玛大公(grand duke of Saxe-Weimar)的艺术顾问前往魏玛(Weimar)。在那里,受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哲学和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影响,他重组了工艺美术学校(Kunstgewerbeschule)和美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从而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于1919年将这两个机构合并为著名的包豪斯学院(Bauhaus)奠定了基础。
1914年,他为科隆沃克邦德(Cologne )博览会设计了剧院。1933年,他为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 )图书馆设计了著名的建筑“博肯托伦”(Boekentoren)。
1926年,他在布鲁塞尔(Brussels)创立了今天著名的建筑和视觉艺术学院:布鲁塞尔高等装饰艺术学院(Institut supérieur des Arts décoratifs)。
维尔德(Velde)的绘画代表作品包括:
《村庄轶事 - 7 - 织毛衣的姑娘》(Faits du village. VII. La fille qui remaille),现存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Royal Museums of Fine Arts of Belgium));
《父亲的肖像》(Portrait de mon père,现存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Royal Museums of Fine Arts of Belgium));
《窗边的女子》(Vrouw bij het venster,现存比利时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Royal Museum of Fine Arts Antwerp));
《洗衣妇》(De wasvrouw,现存比利时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Royal Museum of Fine Arts Antwerp));
《卡尔姆特豪特的花园》(Garten in Kalmthout,现存慕尼黑 新绘画陈列馆(Neue Pinakothek));等。(枫荣翻译编辑)
注:基础资料(包括图片)来源于比利时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Royal Museum of Fine Arts Antwerp)馆藏共享资料。
致谢画家!感谢博物馆共享资料
注:图片仅用于公益学习和欣赏,禁止商业用途。
转载请注明翻译编辑整理作者:枫荣美术网 www.fonron.com
大图下载地址:见帖尾
******************************************************
画家:Henry van de Velde(1863 - 1957)
标题:De wasvrouw(洗衣妇)
创作时间:1887
画幅尺寸:112,7 × 148,6 cm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资料:
亨利·范·德·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在德国被包豪斯学派(Bauhaus)誉为建筑和应用艺术领域现代主义的先驱,他最初在安特卫普艺术学院(academie van Antwerpen)学习绘画(1881-1883)。随后他前往巴黎,希望能够跟随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 自然主义画家巴斯蒂安-勒佩奇(Bastien-Lepage)学习。但在巴黎,他最终进入了当时最重要的肖像画家卡洛斯-杜兰(Carolus-Duran)的画室。这位老师建议他去艺术品经销商杜兰-鲁埃尔(Durand-Ruel)那里看看马奈(Manet)和印象派画家雷诺阿(Renoir)、莫奈(Monet)的作品。范·德·维尔德(van de Velde)本人最欣赏米勒(Millet)的作品和生活方式。
1886年回到安特卫普(Antwerpen)后,他结识了几位进步的同行,包括埃米尔·克劳斯(Emile Claus)和年长的阿德里安-约瑟夫·海曼斯(Adrien-Joseph Heymans)。在他们的陪伴下,他发现了肯普(Kempische)地区的韦赫尔德赞德村(Wechelderzande),这是众多交通便利的地方之一,艺术家们以及后来的一些城市居民在这里寻找并发现了乡村朴实的美和当地居民的真诚。
范·德·维尔德(van de Velde)职业生涯初期创作的画作,如这幅作品,透露出他对米勒(Millet)图像学的崇敬。与米勒(Millet)相似,范·德·维尔德(van de Velde)同样希望赋予农民和普通民众一种尊严,这种尊严通常只属于圣-徒和历史英雄。然而从风格上看,《洗衣妇》与米勒(Millet)的艺术毫无关联。从画作中,特别是笔触和光影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他曾深入研究过马奈(Manet)的作品。
海曼斯(Heymans)对年轻的亨利(Henry)略带嘲讽地笑了笑,认为他是个“豪华农民”。但他还是向布鲁塞尔(Brusselse)的朋友埃米尔·维尔哈伦(Emile Verhaeren)和西奥·范·莱塞尔伯格(Théo van Rysselberghe)提议,来看看他这位年轻朋友的作品 ---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灵魂,出身良好的年轻人。范·莱塞尔伯格(van Rysselberghe)并不十分欣赏,但安特卫普艺术界对范·德·维尔德(van de Velde)的厌恶,反而成了邀请他参加著名的布鲁塞尔前卫艺术家组织 “二十人小组” (Les XX)展览的推荐理由。
1945年,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从艺术家手中购得了这件作品进入收藏。(枫荣翻译,如有不准确请谅解)
***************************************************
下图:作品细节
细节图下载(根据使用协议,图片仅可用于学习研究和欣赏,在文献中引用必须说明出处(比利时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Royal Museum of Fine Arts Antwerp)),不可用于商业领域):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Henry van de Velde3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gGCn0N0XtsZQEpEWxBX7Q
提取码: gq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