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幅作品为著名收藏家徐伯郊先生旧藏。徐伯郊 (1913-2002),是香港著名的鉴藏家之一,也是建国之初我国文化部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而成立的「香港秘密收购小组」的负责人,为国家收回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著名的国宝《二希帖》及张大千大风堂镇山之宝──五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及董源《潇湘图》。
盛茂烨,明代画家。号念庵,一作研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无声诗史》言其“写山水布景设色,颇具烟林清旷之概。人物亦精工典雅,意在笔先,饶有士气”。《图绘宝鉴续篡》说他“擅山水,树木槎丫,山头高耸,虽无宋元遗意,较后吴下之派,又过善矣”,是“吴门画派”的重要传人,画承吴门派余绪,大概以师法谢时臣为多,好作长林迭嶂巍峨险峻之景。传世作品有《锦洞青山图》轴、万历三十五年(1607)作《阁影秋声图》扇页(现藏故宫博物院);《泰山松图》轴、《山溪放棹图》扇页(藏上海博物馆);崇祯九年(1636)作《秋晓水寒图》轴图录于《中国名画集》;《江深草阁图》轴(藏沈阳故宫博物院);崇祯五年(1632)作《暗香疏影图》扇页(藏美国高居翰景元斋);十三年(1640)作《秋林观瀑图》轴(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从艺活动约在万历、崇祯间。
吴门画派在明代中期曾盛极一时,时至晚明渐呈疲靡之态,文徵明的三传、四传弟子因逐渐丧失创新精神,从而失去了画坛主导的地位,颇受当时松江派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诟病。此时画坛的中心遂由苏州转至松江,而后的清初四王继承董其昌衣钵,形成支配清代画坛的正统。在吴门画派由盛转衰的大势之下,明末的盛茂烨在文徵明和董其昌之外另辟蹊径,建立了一定的成就。当时苏州经济发达,新兴的富商仿效传统的士绅,在情趣上也趋文人雅士之流,盛茂烨本身未曾名登科籍,亦未为名门清客,其作画对象以当时的新兴商人为主。根据种种的文献记载,盛氏在当时颇负盛名,虽古意不足,然饶有趣味,在笔墨造型和布局方面均有所开拓,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画风。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在于他对浙派和吴派兼收并蓄,更在于他对古人的画法进行了选择性的采纳和吸收。他的作品中,有对大自然的真实描写,也有一些夸张变形的因素,这些均是宋代山水画传统在晚明画坛中复兴的征象。
盛茂烨的画作题材除了少量的人物及花鸟外,以山水为主,“大幅山水,浑厚而有气势,多得范宽之法,小幅作品,清新活泼,自成一种情趣。”此外,山水中多装点以人物活动,例如文人雅士的临流、观照、赏月、赋诗,悠闲舒适,当是经过理想化的文人生活的写照,其叙事性的历史人物题材,亦多置于山水之中,相得益彰。盛氏活跃于仿古之风弥漫的时代,其对古人虽有用心之处,然而却极少仿古之作。
这幅《雪景山水》水墨纸本,立轴。构图巧妙,可以山峦为中轴,也可谓以水为界,分布两边。描绘了冬日银装素裹的雪景。远处秀峰壑立,隐隐约约于朦胧雾气之间,山石的重墨与雾霭的留白对比,显出趣味。稍前沙洲起伏,芦苇蔓蔓,一舟行于江上,给这寂静的冬日山谷添上些许生气。中景是一片寒江,了无一物。近景一大石突起,石上寒林枝桠,小亭雅置,与远景遥相呼应,将人带入近处的高低变化的枯柯坡石之中,屋宇错落,掩映树木间。图绘满幅白雪,一派幽寂静穆、飘然物外的山中雪景。枯枝用重墨勾画,枝干曲节,有鹿角之势。近处山石披麻皴擦,上有点苔,留白使白雪如真在,似有触感。整幅图悠远平静,透出一股清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