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风格、专题、专业术语、搜索词
来源:枫荣美术网 发布时间:2025-6-21
A、流派、画派、风格
(文本由枫荣美术网编辑整理,各流派的主要画家本站均有系统介绍)
晚期哥特式画派(Late Gothic School)
主要活跃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约1375-1440年),衔接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早期,以法国、意大利为中心,追求优雅、细腻的装饰性,人物姿态舒展,衣褶流动感强,色彩华丽,宗-教主题理想化,兼具神圣仪式感与世俗贵族趣味。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Renaissance period)
14世纪初至16世纪末(约1400–1600年),以意大利为中心发展。思想基础:人文主义觉醒,强调个体价值与古典复兴;题材转变:宗-教神话人性化,世俗生活比重增加;技法突破:线性透视、解-剖-学、油画媒介革新。代表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拉斐尔 Raphael (1483-1520 ) 、桑德罗·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提香 Titian (1488-1576)、阿尔布雷特·丢勒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 (1385-1441) 等。
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 佛罗伦萨画派(Florentine School)
该画派于13世纪末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形成,早期以乔托(Giotto di Bondone)为奠基人,其革新性创作打破了中世纪艺术传统。14-15世纪的代表画家包括马萨乔(Masaccio)、安杰利科(Fra Angelico)、乌切洛(Paolo Uccello)和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等,他们推动了对透视法、人体结构学和现实主义表现的探索。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为全盛阶段,以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phael)为代表。此时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艺术中心,作品注重科学透视、素描造型与人文主义精神。15世纪中叶后逐渐衰退,罗马画派崛起取代其主导地位。至16世纪末,因佛罗伦萨政-治独立丧失、经济衰落及画家过度模仿前辈,最终陷入僵化的风格主义(Mannerism),标志画派终结。
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 罗马画派(Scuola Romana)
形成于15世纪末,全盛于16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盛期),标志着意大利艺术中心从佛罗伦萨向罗马转移,1527年 “罗马之劫” 事件导致画派衰落,艺术活动转向威尼斯。代表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拉斐尔 Raphael (1483-1520 ) 。
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 威尼斯画派(Venetian School)
主要活跃期: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该画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重要代表,在15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独特风格,受人文主义影响,宗-教题材作品呈现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代表人物包括该画派的奠基人 乔凡尼·贝利尼 Giovanni Bellini (circa 1430 - 1516)和他的画家家族。16世纪是威尼斯画派的黄金时代,达到艺术巅峰。代表画家如乔尔乔内 Giorgione (1477-1510)、提香 Titian (1488 - 1576)、丁托列托 Tintoretto (1518-1594)、保罗·委罗内塞 Paolo Veronese (1528-1588) 等均在此时期创作了大量杰作。此时其对色彩的崇尚、世俗主题的表达及对自然与人体美的赞颂达到极致。其技法与理念直接启发了巴洛克艺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 米兰画派( Milanese School)
米兰画派指1470–1540年间以米兰为中心的艺术流派,其核心特点是融合科学理性与美学研究,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代表了意大利北部文艺复兴的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西蒙·彼得查诺 Simone Peterzano(1535–1599)(卡拉瓦乔( Caravaggio)的导师)。
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 矫饰主义(Mannerist,也称:风格主义)
矫饰主义(Mannerist)是文艺复兴中后期(约1520-1600年)在意大利兴起的艺术流派。其名称源于意大利语“Maniera”(意为“风格”),最初指艺术家模仿大师的创作样式,后因反古典倾向被赋予贬义色彩(如“矫揉造作”)。它被视为文艺复兴盛期与巴洛克艺术之间的过渡阶段。代表画家:蓬托莫 Pontormo (Jacopo Carucci)(1494-1557)、帕米贾尼诺 Parmigianino (1503-1540)、阿尼奥洛·布伦齐诺 Agnolo Bronzino(1503-1572 )丁托列托 Tintoretto (1518-1594) 、埃尔·格列柯 El Greco (1541-1614)、柯勒乔(Correggio)、保罗·委罗内塞 Paolo Veronese (1528–1588)、费德里科·巴罗奇 Federico Barocci (1528/1535 –1612)、西蒙·彼得查诺 Simone Peterzano(1535–1599)。
文艺复兴时期 德国 施瓦本画派(Swabian School)
施瓦本画派(Swabian School)活跃于15世纪至16世纪初的德国南部施瓦本地区(今巴登-符腾堡州及周边),是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地域流派之一。该画派深受佛兰德绘画自然主义的影响,尤其是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 (1385-1441) 的精细写实技法,同时融合了本土哥特式传统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空间观念。以祭-坛-画、宗-教场景为主要题材,但创新性地将圣-经故事置于真实的自然景观或日常生活场景中,突破中世纪符号化表现。代表画家:康拉德·维茨(Konrad Witz, c.1400–1446)、伯恩哈德·斯特里格尔 Bernhard Strigel (1460–1528)等。
巴洛克风格(Baroque):
起源于意大利16世纪末的反宗-教-改-革时期,1600-1750年欧洲盛行的艺术风格。其名最初含贬义(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变形的珍珠”),起源代表人物 --- 卡拉瓦乔 Caravaggio (1571–1610),被称为巴洛克风格(Baroque style)之父。核心艺术特点:1、打破文艺复兴的静态平衡,通过夸张动态构图、强烈明暗对比营造戏剧冲突。2、兼具宗-教崇高感与世俗享乐主义,以奢华细节激发观众情感共鸣。3、绘画与建筑、雕塑结合(如教-堂天顶画),创造沉浸式空间幻觉。巴洛克风格(Baroque)的代表画家包括:卡拉瓦乔(Caravaggio)、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约翰内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 (1632 –1675)、弗朗斯·哈尔斯 Frans Hals(1582/83–1666)、圭尔奇诺 Guercino (1591-1666)等。
卡拉瓦乔主义画派(Caravaggisti)
卡拉瓦乔主义画派(Caravaggisti)指17世纪受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艺术风格影响形成的跨国画家群体,该画派并非严格流派组织,而是对卡拉瓦乔风格追随者的统称,活跃于1610-1650年欧洲多地。其核心艺术特征:戏剧化的光影、平民化的宗-教叙事、严格的写实主义。其形成了跨国传播,尤其在荷兰形成了创作中心,启发了伦勃朗(Rembrandt)的光影哲学,如《夜巡》的聚光法。
荷兰黄金时代(Dutch Golden Age)
时间范围:约17世纪(1581-1672年),荷兰在贸易、科学和艺术领域达到巅峰,史称“荷兰黄金时代”(Dutch Golden Age),商业经济繁荣催生庞大艺术市场,画家需适应市场竞争,细分绘画题材以迎合需求,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成为主流,因此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包括约翰内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伦勃朗 Rembrandt van Rijn(1606 - 1669)、弗朗斯·哈尔斯 Frans Hals(1582/83–1666)等大师。
西班牙黄金时代(Spanish Golden Age)
西班牙黄金时代(Spanish Golden Age)时间范围通常以 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约1500-1681年) 为界。指西班牙在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的鼎盛时期,尤其以文学艺术成就最为耀眼,被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绘画领域产生了以迭戈·委拉斯开兹 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埃尔·格列柯 El Greco (1541-1614)、穆立罗 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1617-1682)、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 Francisco de Zurbaran(1598-1664)等为代表的大师级画家。
古典主义(Classicist)
古典主义绘画(Classicist Painting)形成于17世纪法国,受意大利学院派(Academicism)影响,是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主张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传统,形式规范与道德教化,构图追求均衡稳定、几何秩序感,题材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及宗-教故事。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是尼古拉斯·普桑 Nicolas Poussin (1594 - 1665),其他代表画家(不包括新古典主义)包括:克洛德·洛兰 Claude Lorrain (1600 - 1682)、西蒙·武埃 Simon Vouet (1590 - 1649)、查尔斯·勒布伦 Charles Le Brun(1619 - 1690)等。
洛可可风格(Rococo)起源于法国,兴起于路易十五时期(1715-1774),反映贵族享乐主义,受蓬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推动。洛可可风格被视为对巴洛克风格(Baroque)的反叛:从庄重宗-教转向轻快世俗,从对称构图变为曲线流动。18世纪末被新古典主义取代,因过度追求浮华遭贬斥。洛可可风格的代表画家包括:让-安东尼·华托 Jean-Antoine Watteau (1684-1721)、弗朗索瓦·布歇 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让·奥诺雷·弗拉贡纳尔 Jean-Honoré Fragonard (1732-1806) 等。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绘画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端于法国的艺术流派,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核心理念,伴随法国大-革-命兴起并成为欧洲主流。其反对巴洛克与洛可可的繁复装饰,追求古典艺术的秩序、理性与庄严。强调理性至上、弱化感性表达、重视精确素描与轮廓造型,色彩表现相对克制。人物轮廓清晰,形体具有古典雕塑般的立体感与庄重感。画面结构均衡和谐,元素布局讲究秩序感,技法方面高度重视素描基础,轻视色彩的情感表达功能,线条简洁流畅。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是雅克·路易·大卫 Jacques-Louis David(1748 - 1825),这一画派有很多大师级的画家,典型代表包括: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 - 1867)、布格罗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1825 - 1905)等。
罗马 拿撒勒人画派(Nazarene movement)
罗马拿撒勒人画派(Nazarene movement),是19世纪初德国青年画家组织,1809年由维也纳美术学院学生奥韦尔贝克 Johann Friedrich Overbeck(1789 - 1869)、弗兰兹·普福尔 Franz Pforr (1788–1812)等人在维也纳发起,后迁居罗马。该画派批判18世纪学院派僵化的教育体系和新古典主义的世俗化倾向,主张回归艺术的神圣性。该画派在艺术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是欧洲首次有效反对学院派的运动;促进了浪漫主义艺术团体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英国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的美学理念;复兴湿壁画技术,推动19世纪宗教艺术复兴;促进德国新哥特式建筑装饰风格发展。代表画家包括:奥韦尔贝克 Johann Friedrich Overbeck(1789 - 1869)、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沙多 Friedrich Wilhelm von Schadow (1789-1862)、爱德华·冯·施泰因勒 Eduard Von Steinle(1810-1886)等。
浪漫主义(Romantic)
浪漫主义(Romantic)起源于19世纪初(约1820-1840年代),核心发展于法国,后蔓延至英国、德国。受法国大-革-命失败、启蒙理性主义幻灭影响,艺术家转向情感宣泄与个性解放,反抗新古典主义的刻板教条,强调主观情感、个人想象力与精神自主,主张“艺术应超越理性束缚”。浪漫主义绘画的典型特征是:色彩浓烈对比,增强画面张力;笔触奔放流畅,突出运动感与动态;构图打破平衡,常采用戏剧性倾斜或宏大场景;题材选择现实事件(如革-命、灾-难)、文学名著(莎士比亚、拜伦)、异域传说及崇高自然(暴风雨、荒野)。浪漫主义绘画的奠基人是欧仁·德拉克罗瓦 Eugène Delacroix (1798 - 1863),其他代表画家包括:杰利柯·西奥多 Théodore Géricault ( 1791 - 1824)、戈雅 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 - 1828)、透纳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 - 1851)等。
德国 毕德麦雅风格(Biedermeier style)
毕德麦雅时期(Biedermeier),指德国的1815 -1848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现多指文化史上的中产阶层艺术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风格,称为毕德麦雅风格(Biedermeier Style)。其特点是:1、聚焦家庭生活、市井场景与田园风光,如家庭聚会、室内静物、乡村散步等,回避宏大叙事与政-治主题。2、风格写实而感伤,技法继承新古典主义的严谨,但摒弃英雄主义,转向质朴的写实主义;色彩清新自然,光线运用突出日常空间的温馨感。3、审美中产阶层化,反映市民阶层对“家庭乐园”的向往。代表画家包括:瓦尔德米勒 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1793 - 1865)、卡尔·施皮茨韦格 Carl Spitzweg (1808 - 1885)、阿默林 Friedrich von Amerling (1803 - 1887) 、科斯廷 Georg Friedrich Kersting (1785 - 1847)等。
德国 杜塞尔多夫画派(Düsseldorf School)
杜塞尔多夫画派(Düsseldorf School)主要指19世纪30至40年代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今杜塞尔多夫州立美术学院)任教或学习的一批画家,以院长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沙多 Friedrich Wilhelm von Schadow (1789-1862)及其学生为核心形成。该画派源于德国浪漫主义(Romantic)运动,同时成为德国现实主义(Realism)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世纪该画派成员达4000余人,奠定学院作为欧洲艺术教育重镇的地位;20世纪学院再度成为当代艺术摇篮。其他代表成员包括:安德烈亚斯·阿亨巴赫 Andreas Achenbach(1815 - 1910)、奥斯瓦尔德·阿亨巴赫 Oswald Achenbach(1827 - 1905)、阿道夫·赛尔 Adolf Seel(1829 - 1906?)、马克西米利安·克拉伦巴赫 Max Clarenbach(1880 - 1952)、洛伊茨 Emanuel Leutze (1816 - 1868)等。
丹麦绘画黄金时代(Danish Golden Age)
丹麦绘画黄金时代(Danish Golden Age)特指1800年至1864年间丹麦艺术的鼎盛时期。其特征是:中产阶级崛起推动艺术市场繁荣,肖像画与风俗画需求激增,绘画题材从宗-教、历史主题转向本土风光、市民生活与建筑场景;风格向民族浪漫主义演变,融合户外写生、精准建筑刻画与诗意表达;现实主义萌芽,部分画家聚焦农民与乡村生活。代表画家包括:埃克斯伯格 C.W. Eckersberg (1783 - 1853) 、克里斯汀·克布克 Christen Købke (1810–1848)、康斯坦丁·汉森 Constantin Hansen (1804 - 1880)、弗雷德里克·维梅伦 Frederik Vermehren(1823 - 1910)等。
现实主义(Realism)
现实主义(Realism)绘画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的艺术运动,强调客观描绘现实生活,尤其关注普通民众和社会底层。其核心是拒绝理想化与虚构,坚持“如所见”的真实再现。正式诞生于1848年法国革-命时期,居斯塔夫·库尔贝 Gustave Courbet(1819 - 1877)为精神领-袖,1855年库尔贝个展发表《现实主义宣言》,公开挑战传统艺术权威。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 - 1875)、柯罗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卢梭 Théodore Rousseau (1812 - 1867)等七位画家隐居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专注自然风景与农民生活,奠定了现实主义美学基础。
法国 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
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是19世纪法国重要的艺术流派,是现实主义(Realism)画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主义(Naturalism)画派的先驱。活跃于1830–1880年间,因画家聚居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旁的巴比松村而得名。他们反对学院派在画室虚构风景的僵化创作,主张“面向自然,对景写生”,成为首批户外写生的风景画家群体。艺术家通过隐居乡村寻求精神净土,呼应卢梭“回归自然”的启蒙思想。该画派的核心成员(巴比松七星):卢梭 Théodore Rousseau (1812 - 1867)(奠基人)、柯罗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 - 1875)、多比尼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 (1817 - 1878)、迪亚兹 Narcisse Virgilio Díaz (1807 - 1876)、特罗扬 Constant Troyon (1810 - 1865)、杜普雷 Jules Dupré (1811 - 1889)。
自然主义(Naturalism)
自然主义(Naturalism)画派是19世纪中期兴起于法国的艺术运动,强调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忠实再现,排斥理想化与虚构修饰。该画派受启蒙思想家卢梭“回归自然”理念影响,反对学院派在画室虚构风景的创作方式。19世纪40年代发源于法国巴黎郊外的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传播至西班牙、美国、罗马尼亚等地。自然主义(Naturalism)画派与现实主义(Realism)画派存在区别,一般认为,现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先驱。自然主义的核心理念为:忠于自然观察,弱化主观美化,强调光影科学性与细节真实感。其主题专注乡村风景、劳动者日常生活(如农民劳作、自然风光)。自然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包括:卢梭 Théodore Rousseau (1812 - 1867)、多比尼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 (1817 - 1878)、柯罗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 - 1875)、马奎特 Pierre Albert Marquet (1875 - 1947) (早期为野兽派,后期为自然主义)、加里·梅尔彻斯 Gari Melchers (1860 - 1932)、尼古拉·格里戈雷斯库 Nicolae Grigorescu(1838 - 1907)、亨利·卢梭 Henri Rousseau(1844-1910)、温斯洛·霍默 Winslow Homer (1836 - 1910)等。
英国 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英国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是19世纪中期兴起的重要艺术运动,其核心主张与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1848年由罗塞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 - 1882)、威廉·霍尔曼·亨特 William Holman Hunt(1827 - 1910)和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 John Everett Millais(1829 - 1896)在伦敦创立。其创作理念:主张回归文艺复兴早期(拉斐尔之前)的创作精神,反对学院派僵化模仿拉斐尔风格的教条;提倡从15世纪意大利“原始画家”作品中汲取灵感,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题材多取自文学经典(但丁诗歌、莎士比亚戏剧)、中世纪传说及宗-教故事。人物形象兼具理想美与真实感,女性常被描绘为苍白肤色、波浪红褐色长发(后衍生为“拉斐尔前派式美人”标签)。历史地位:直接启发其成员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1834 - 1896)(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发起“工艺美术运动”,并影响了象征主义、新艺术运动。其他成员包括:博伊斯 George Price Boyce(1826 - 1897)、科林森 James Collinson (c. 1825 - 1881)、休斯 Arthur Hughes (1832 - 1915)等。
意大利 马奇奥利画派(Macchiaioli School)(也有译为:马基亚伊奥利画派、意大利色点主义画派)
意大利马奇奥利画派(Macchiaioli School,又译马基亚伊奥利画派)是19世纪中叶在托斯卡纳地区兴起的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其核心主张与技法革新对意大利现代艺术发展影响深远。其形成于1850–1860年间,1880年后逐渐解体。该画派由一群常在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咖啡馆”聚会的意大利画家组成,名称 “Macchia”意大利语意为“斑点”,因其作品强调通过对比鲜明的色斑、色块构建画面而得名。风格受法国巴比松画派启发,坚持户外写生(外光派),专注研究自然光影变化与色彩关系。其革新意义:打破意大利学院艺术的陈规,推动艺术从室内转向自然,为欧洲现实主义注入独创性视角。代表画家包括:法托里 Giovanni Fattori (1825- 1908)(该画派的灵魂人物)、西诺里尼 Telemaco Signorini (1835-1901)、卡比安卡 Vincenzo Cabianca (1827-1902)、阿巴蒂 Giuseppe Abbati (1836-1868) 等。
印象派(Impressionism)
印象派(Impressionism)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国兴起的革-命性艺术运动,其核心特征是通过光影与色彩的瞬间捕捉来表现自然真实。其名称来源于莫奈1874年展出的作品《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其历史影响:打破学院派垄断,八次独立展览(1874-1886年)推动艺术家自主展示;其色彩与技法理论为后印象派、新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野兽派、表现主义)奠定了基础;印象派本质是一场“视觉革-命”,将绘画从叙事性转向感官体验,奠定了现代艺术对主观感受与形式探索的重视。代表画家包括:马奈 Édouard Manet (1832 - 1883)(先驱人物)、莫奈 Claude Monet(1840-1926)、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1841 - 1919)、德加 Edgar Degas(1834 - 1917)、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1830 - 1903)、莫里索 Berthe Morisot (1841 - 1895)、西斯莱 Alfred Sisley(1839 - 1899)、卡耶博特 Gustave Caillebotte(1848 - 1894)等。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t)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是19世纪末法国兴起的艺术运动,在印象派基础上进行颠覆性创新,强调主观表达与形式探索,为现代艺术奠定基础。“后印象派”一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Roger Fry)于1910年提出,用于描述印象派之后探索新方向的艺术家群体,并非严格的艺术团体或宣言性运动。后印象派活跃于1880-1900年,以法国为中心辐射欧洲、美国等地。他们反对印象派对外光与色彩的客观复制,主张通过变形、夸张的色彩和线条表现主观情感与精神内涵。代表画家:塞尚 Paul Cézanne(1839-1906)(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罗特列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修拉 Seurat (1859-1891)等。
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也称:点彩派(Pointillism)、分色主义(Divisionism)
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是19世纪末法国兴起的美术流派,又称点彩派(Pointillism)或分割主义(分色主义)(Divisionism),其核心理论与技法革新对现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印象派兴起于1880年代,受印象派启发但反对其经验主义,试图以科学方法重构艺术,以科学色彩理论为基础,采用纯色小色点或笔触并置的技法(点彩法),通过视觉混合形成完整图像,取代传统颜料调和。新印象派启发了后印象派对色彩的解构(如梵高、高更),并为立体主义等现代流派提供技术启示。新印象派的奠基人是修拉 Georges Seurat (1859-1891),他的作品《大岛的星期天下午》开创了新印象派,改变了现代艺术的方向,是 19 世纪晚期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另一代表人物是西涅克 Paul Signac (1863-1935)。
英国 唯美主义(又称 美学运动)(Aesthetic Movement)
唯美主义绘画(又称美学运动)是19世纪后期英国艺术领域的重要思潮,强调形式美感与技艺纯粹性,反抗工业社会的功利主义。时间范围约 1868-1901年。其核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倡导生活艺术化,追求色彩、音乐与形式的内在关联。唯美主义绘画通过形式至上的实践,为现代艺术脱离功利束缚开辟了路径,其影响延伸至装饰艺术与象征主义领域。唯美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包括:格里姆肖 John Atkinson Grimshaw(1836-1893)、惠斯勒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莱顿 Frederick Leighton (1830-1896)、沃特豪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等。
象征主义(Symbolist)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多国兴起的艺术思潮,主张用象征、隐喻手法表达内心世界,反对写实主义和印象派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复制。名称源于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Jean Moréas)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其思想继承了英国拉斐尔前派的唯美倾向,吸收了尼采(Nietzsche)哲学与瓦格纳(Wagner)音乐中的主观唯心思想;创作主题转向虚构幻境抒发理想,追求精神层面的真实;形式追求华丽装饰效果,强调画面韵律感与音乐性,色彩与线条承载深层隐喻。象征主义的代表画家包括:夏凡纳 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1824-1898)、莫罗 Gustave Moreau (1826-1898)、雷东 Odilon Redon(1840-1916)、克林姆特 Gustav Klimt (1862-1918)、伯克林 Arnold Böcklin(1827-1901)等。
意大利 写实主义(Verismo)
意大利写实主义(Verismo)是19世纪后期兴起于意大利的艺术运动,强调对社会现实(尤其是底层民众生活)的客观描绘,呼应了文学领域的自然主义思潮。其题材聚焦现实,描绘贫困儿童、街头艺人、马戏团演员等底层群体,捕捉其生存困境与情感状态;技法上融合了印象派的光色处理,但保持写实内核。19世纪意大利写实主义为20世纪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奠基,影响后世社会题材绘画。代表画家包括:曼奇尼 Antonio Mancini (1852-1930)、塞甘蒂尼 Giovanni Segantini(1858-1899)等。
外光派绘画(Plein Air Painting),也称“外光主义”
外光派绘画(Plein Air Painting)是一种强调在户外自然光线下直接写生的艺术创作方式,其核心在于捕捉光线与色彩的瞬息变化。源于法语“en plein air”(意为“在户外”),19世纪初由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 John Constable (1776-1837)率先实践,1860年代随印象派兴起而成熟,成为对抗学院派室内创作的重要艺术运动,莫奈 Claude Monet(1840-1926)、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1830-1903)等印象派画家将其推向主流,故印象派亦被称为“外光派”。其技术遗产:奠定现代色彩理论(如环境色、光源色概念);启发后印象派、分割主义等流派对色彩与结构的实验;至今仍是风景画主流创作方式,全球有专业的外光主义绘画比赛和专题展览。
法国纳比派(Nabis)成立于1889年或1891年,核心成员为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受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艺术理念启发而形成。社团活跃至1899年后逐渐解散。“纳比”(Nabis)源自希伯来语,意为“先知”,其理论基石是其主要成员莫里斯·丹尼斯 Maurice Denis(1870 - 1943)提出的:“艺术作品本质上是带有特定秩序安排的色彩平面”,强调纯美学与装饰性,注重色彩、构图的技术性表达,摒弃传统透视法则,通过色彩与形式直接传达情感与象征意义。其历史意义:承前启后,继承塞尚、高更、梵高的现代艺术思想,为野兽派、立体主义及抽象艺术奠定基础。其他代表画家包括:波纳尔 Pierre Bonnard (1867-1947)、兰松 Paul Ranson(1864-1909)、塞鲁西尔 Paul Sérusier (1864 - 1927)、鲁塞尔 Ker-Xavier Roussel (1867-1944) 、维亚尔 Edouard Vuillard(1868-1940)等。
美国 镀金时代(American Gilded Age)
美国绘画镀金时代(American Gilded Age)是指约在1870-1900年之间大批美国画家到欧洲特别是法国学习的时期,名称源自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讽-刺小说。镀金时代美国绘画的发展深度依赖欧洲艺术传统,留欧艺术家将写实主义、印象派风格引入美国,并将技法本土化,塑造了以奢华为表、批判为里的独特视觉语言。镀金时代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艺术家包括:萨金特 John Singer Sargent (1856-1925 )、惠斯勒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等。
美国 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
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是美国艺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独立画派,其发展与19世纪美国的文化独立和民族意识觉醒紧密相连。活跃于19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因早期画家常描绘纽约州哈德逊河谷的自然风光得名。艺术定位: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标志着美国美术摆脱欧洲影响的起点。核心主题包括探索原始荒野,展现美国独有的壮丽景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天定命运论”(Manifest Destiny)的民族主义精神。核心画家包括:科尔 Thomas Cole (1801-1848)(奠基人)、杜兰德 Asher Brown Durand (1796-1886)、丘奇 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比尔兹塔德 Albert Bierstadt(1830-1902)等。
荷兰 海牙画派(Hague School)
海牙画派(Hague School)是19世纪(1860–1900年)活跃于荷兰海牙的画家团体,被视为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延续与发展。艺术定位:介于写实派与印象派之间,注重外光表现,被称为“灰色画派”(因画作常使用忧郁的灰调),主题选择:聚焦荷兰本土风俗、渔民生活及自然风景。影响与传承:其主要成员安东·莫夫 Anton Mauve (1838 - 1888)对他的表弟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早期影响非常重大;海牙画派的光影探索为蒙德里安(Mondrian)等风格派(De Stijl)艺术家奠定了基础。其他主要成员包括:维森布鲁赫 Jan Hendrik Weissenbruch(1824 - 1903)、加布里埃尔 Paul Joseph Constantin Gabriël (1828 - 1903)、以色莱 Jozef Israëls (1824 - 1911)等。
英国苏格兰 格拉斯哥男孩(Glasgow Boys)
格拉斯哥男孩(Glasgow Boys)是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苏格兰艺术家团体,主要由格拉斯哥及周边地区的画家组成。“格拉斯哥男孩”并非正式名称,而是外界对其非传统创作风格的戏称,后成为通用术语。作为一群新生代艺术家,他们反对当时苏格兰艺术界的保守风气,代表了19世纪末苏格兰艺术界重要的现实主义革新力量。他们热衷于在户外自然光环境下进行创作,受到当时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如库尔贝)和户外自然主义画家的显著影响,作品主题多描绘苏格兰乡村生活、风景和普通人物。代表画家包括:古思里 James Guthrie (1859 - 1930) 、罗奇 Alexander Ignatius Roche (1861 - 1921)、沃尔顿 Edward Arthur Walton (1860 - 1922)、麦克格雷格 William York Macgregor (1855 - 1923)、乔治·亨利 George Henry(1858 - 1943)、约翰·拉维里 John Lavery(1856 - 1941)、爱德华·阿特金森·霍内尔 Edward Atkinson Hornel(1864 - 1933)等。
法国 阿凡桥画派(Pont-Aven school ),综合主义(Synthetism)
1886年,保罗·高更(Paul Gauguin)首次到访布列塔尼小镇阿凡桥(Pont-Aven),此后多次在此创作;1888年夏季,他与埃米尔·伯纳德(Émile Bernard)在此确立综合主义(Synthetism)理论,正式形成阿凡桥画派(Pont-Aven School)。他们主张简化自然形态,强调主观感受高于客观再现;作品中常见大面积纯色平涂、深色轮廓线及象征性主题。他们反对印象派与点彩派技法,追求类似中世纪珐琅或彩色玻璃的平面化装饰效果。阿凡桥画派被视为现代艺术感性发展的摇篮,其突破性美学启发了纳比派、象征主义等后续流派。核心代表:高更 Paul Gauguin(1848 - 1903)、埃米尔·伯纳德 Émile Bernard (1868-1941),其他代表画家包括:塞鲁西尔 Paul Sérusier (1864 - 1927)、梅耶尔·德·哈恩 Meijer de Haan (1852 - 1895)、查尔斯·拉瓦尔 Charles Laval(1862 - 1894)、阿尔芒·塞甘 Armand Séguin(1869 - 1904)等。
比利时 “二十人”(Les XX)
比利时 “二十人”(Les XX)小组是19世纪末重要的前卫艺术先锋团体,1883年成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由11位雕塑家、设计师和画家与9位受邀成员组成,旨在对抗官方艺术体制的保守性。1893年更名为“自主美学社”(Libre Esthétique),标志艺术探索进入新阶段。该小组最为著名的是从1884年起连续十年举办的展览,每届邀请20位国际先锋艺术家参展,包括:印象派代表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后印象派代表:塞尚、高更、梵高;点彩派代表:乔治·修拉(其《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曾展出)。该团体首次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思想引入比利时,影响本土设计革新,促成了“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诞生。核心成员包括:乔治·莱曼 Georges Lemmen (1865-1916) 、莱塞尔伯格 Théo van Rysselberghe(1862 - 1926)、恩索尔 James Ensor(1860 - 1949)等。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约1890-1910年)在欧洲和美国广泛兴起的一场国际性设计革新运动,该运动得名于巴黎商人萨穆尔·宾(Samuel Bing)1895年开设的“新艺术画廊”(La Maison de l’Art Nouveau),该画廊成为推广新风格的重要平台。其核心在于反对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复制与历史折衷主义,主张从自然形态中汲取灵感,倡导自然主义与手工艺复兴,主张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平面化构图与轮廓线处理手法,通过理想化女性形象、神话主题传递唯美主义,创造全新的装饰语言。新艺术运动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阿尔丰斯·慕夏 Alfons Maria Mucha(1860-1939)、古斯塔夫·克林姆特 Gustav Klimt (1862-1918)。
德国慕尼黑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青年风格(Jugendstil)
德国慕尼黑在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风格(Jugendstil),其绘画创作主要体现在平面艺术、插画及装饰设计领域。名称源于1896年慕尼黑创刊的先锋艺术杂志《青年》(Jugend),该杂志成为推广新艺术理念的核心平台。他们反对工业化机械复制,倡导自然主义与手工艺复兴,主张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平面化构图与轮廓线处理手法,通过理想化女性形象、神话主题传递唯美主义。历史影响:承前启后,“青年风格”衔接了工艺美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被视为德国本土新艺术的代表,其平面设计语言持续影响20世纪视觉传达。代表人物包括:奥托·艾克曼 Otto Eckmann(1856 - 1902)(奠基人)、约瑟夫·塞特勒 Joseph Sattler(1867 - 1931)、彼得·贝伦斯 Peter Behrens(1868 - 1940)、奥古斯特·恩德尔 August Endell(1871 - 1925)等。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分离主义(分离派)(Secession),主要分支:慕尼黑分离派(Münchner Sezession)、柏林分离派(Berlin Sezession)、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
分离主义(分离派)(Secession)属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大概念下的艺术派别,主要在德国,主要分支包括慕尼黑分离派(Münchner Sezession)、柏林分离派(Berlin Sezession),拓展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他们反对传统学院艺术的束缚,主张创新,其建筑、绘画和设计均体现了新艺术风格的特征,如有机形态与几何元素的结合。分离派艺术运动打破传统桎梏,催生了现代设计语言。著名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克林姆特 Gustav Klimt (1862-1918)、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 (1890 - 1918)、马克斯·利伯曼 Max Liebermann (1847 - 1935)、弗朗茨·冯·斯塔克 Franz von Stuck(1863 - 1928)等。
美国 波士顿画派(Boston School)
波士顿画派(Boston School)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约1880年代-1920年代),是美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画派。核心成员多毕业于巴黎朱利安学院,后任教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学院(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因而被称为“波士顿学院派”,作品反映波士顿精英阶层的文化焦虑与理想化生活,强调“文雅传统”(Genteel Tradition)的审美。技法结合法国印象派的光影处理与古典主义的严谨构图,形成“诗意现实主义”风格。擅长描绘室内场景、女性肖像及休闲生活,注重细腻的质感与柔和色彩。核心画家包括:塔贝尔 Edmund Charles Tarbell (1862 - 1938)、帕克斯顿 William McGregor Paxton (1869 - 1941)、 德坎普 Joseph Rodefer DeCamp (1858 - 1923)、萨金特 John Singer Sargent (1856 - 1925 )、斯隆 John Sloan (1871 - 1951) 、菲利普·莱斯利·黑尔 Philip Leslie Hale(1865 - 1931)等。
德国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桥社”(Die Brücke)
“桥社”(Die Brücke)是1905年由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建筑系学生凯尔希纳 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 - 1938)为代表创立的德国首个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艺术团体。其名称寓意“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旨在反对学院派陈规,建立融合德国传统与现代情感的新美学。其表现手法采用强烈对比色与简化造型,作品具有木刻般的锐利线条;融合了梵高、蒙克的表现技法与非洲原始艺术元素;主题聚焦都市生活、人体人物及自然风景。尽管存续仅8年,但“桥社”开创了德国现代艺术新纪元。其他主要成员:诺尔德 Emil Nolde(1867 - 1956)、佩克斯坦 Max Pechstein(1881–1955)、穆勒 Otto Mueller (1874 - 1930)、阿米特 Cuno Amiet(1868 - 1961)等。
德国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蓝骑士”(Der Blaue Reiter),也有译为:青骑士
“蓝骑士”(青骑士)(Der Blaue Reiter)是1911年由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i (1866-1944)和弗朗兹·马克 Franz Marc (1880-1916)在慕尼黑创立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艺术团体,旨在挑战传统艺术规范,推动现代艺术革新。名称源于康定斯基1903年的画作《蓝骑士》,象征对自主与精神性的追求,两人对蓝色、骑士和马匹的共同热爱也促成了这一命名。核心主张:强调色彩、光线与形式的实验性运用,认为艺术需超越表象,揭示内在精神世界;主张艺术无国界,融合各国先锋艺术风格。历史影响:推动抽象艺术发展;为抽象表现主义奠定基础;建立跨国艺术网络与跨学科实践。其他主要成员:穆特 Gabriele Münter (1877-1962)、雅弗林斯基 Alexej von Jawlensky (1864 - 1941)、奥古斯特·马克 August Macke (1887-1914)、克利 Paul Klee (1879-1940)等。
野兽派(Fauve)
野兽派(Fauvism)是20世纪初法国兴起的先锋艺术运动,以其颠覆性的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著称。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展首次集体亮相,因评论家路易·沃塞尔(Louis Vauxcelles)的评论而得名。其艺术特征:继承了后印象派(梵高的激-情色彩、高更的象征手法、修拉的点彩实验),吸收非洲雕刻、东方艺术的平面化语言;大胆采用互补色(如紫/黄、红/绿)制造视觉冲击;线条简洁有力,追求装饰性与韵律感。历史地位:流派仅活跃3-4年,但奠基了现代艺术色彩观;首个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催化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诞生。核心画家: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1869 - 1954)(创始人)、德朗 André Derain(1880-1954)、弗拉曼克 Maurice de Vlaminck (1876 - 1958) 、马奎特 Pierre Albert Marquet (1875 - 1947) 、杜飞 Raoul Dufy (1877 - 1953) 、鲁奥 Georges Rouault (1871-1958)等。
荷兰 风格派运动(De Stijl),也被称为新塑造主义(Neoplasticism)
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也被称为新塑造主义(Neoplasticism),是20世纪初起源于荷兰的重要先锋艺术运动,1917年于荷兰莱顿,以创办《De Stijl》杂志为成立标志。其核心理念:追求艺术的纯粹抽象与简化,主张通过几何形式表达宇宙的普遍和谐精神,反对个人主义与自然主义。其核心特征:1、形式简化 --- 彻底摒弃具象元素与装饰,仅使用直线、直角、矩形等基础几何结构;2、通过平面与立体构成的动态平衡(非对称构图)体现理性秩序;3、跨领域实践 --- 绘画、设计、建筑。其历史地位:作为一战期间荷兰文化独立的标志,代表现代主义对传统艺术的革新。代表艺术家:皮特·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1872–1944)、特奥·凡·杜斯伯格 Theo van Doesburg(1883-1931)等。
立体主义(Cubism)
立体主义(Cubism)是20世纪初起源于法国的革命性艺术运动,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毕加索 Pablo Picasso(1881 - 1973)与布拉克 Georges Braque(1882 - 1963)于1907年共同开创了该流派。核心特征:1、几何化重构,将物体解构为几何平面,通过碎裂、重组的形式展现多视角形象,打破传统单一透视法则;2、多视点并置;3、平面化空间,以交错的线条与块面构建二维画面,背景与主体相互穿插;4、色彩简化。立体主义分为分析立体主义(1907-1912年)和综合立体主义(1912-1914年)两个阶段。影响与遗产:催生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等流派,推动抽象艺术发展;革新建筑、设计及实用工艺美术的视觉语言;其多视角表现手法持续影响当代艺术与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其他代表画家:胡安·格里斯 Juan Gris (1887-1927)、费尔南德·莱热 Fernand Léger(1881-1955)等。
未来主义(Futurism)
未来主义(Futurism)是20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的先锋艺术运动,其核心理念涵盖艺术、文化和社会变革,强调对速度、科技与工业文明的崇拜,将机器与工业视为现代艺术的核心主题,推崇力量、速度与技术美学,反对一切历史传统与和谐优雅的古典趣味。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运动正式诞生。思想基础:融合尼采(Nietzsche)超人哲学、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直觉主义(intuitionism),强调突破传统束缚,追求动态与创新。未来主义的代表画家包括:薄邱尼 Umberto Boccioni (1882-1916)(理论奠基人之一)、塞维里尼 Gino Severini (1883-1966)、巴拉 Giacomo Balla (1871-1958) 、斯特拉 Joseph Stella (1877-1946)、卡拉 Carlo Carrà(1881-1966)、冈查罗娃 Natalia Goncharova (1881- 1962)。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初起源于俄国的先锋艺术运动,强调艺术的社会实用性和材料本质,其绘画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几何抽象与工业美学特征。艺术特征:1、使用废弃金属、皮革、铁丝等工业材料,探索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2、几何抽象构图(圆形、直线、平面),打破传统透视,强调空间穿透性;3、剥离情感表达,追求客观性与唯物主义美学。
抽象主义(Abstractism)
抽象主义(Abstractism)绘画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艺术运动之一,其核心在于摒弃对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绘,通过线条、色彩、形体等纯粹形式元素表达内在情感与精神理念。核心特征:脱离模仿自然,以几何形、色块、笔触等非具象形式构成画面,强调形式本身的独立美学价值。美学基础:1、受沃林格“抽离理论”影响,主张在混乱现实中寻求艺术形式的永恒慰藉;追求音乐般的纯粹情感表达,如康定斯基将色彩韵律类比为交响乐。代表画家(不包括抽象表现主义):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i (1866-1944)(创始人、理论家)、皮特·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1872-1944)、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Kazimir Malevich (1878-1935)、罗伯特·德劳内 Robert Delaunay(1885-1941)。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绘画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1924年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正式确立该流派。哲学基础: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潜意识理论影响,主张挖掘梦境、幻觉和本能等非理性领域,追求超越现实逻辑的“绝对真实”,艺术风格:1、精细写实描绘非理性场景(如融化时钟、漂浮岩石),制造现实与梦境的撕裂感;2、日常物品非常规组合,挑战认知逻辑;3、作品常呈现恐-怖、怪诞、神秘氛围,强调时空错位与象征隐喻。代表画家: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í(1904-1989)、勒内·马格里特 René Magritte(1898-1967)、胡安·米罗 Joan Miró(1893-1983)、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1891-1976)、伊夫·唐吉 Yves Tanguy(1900-1955)、詹姆斯·恩索尔 James Ensor(1860-1949)、维克多·布劳纳 Victor Brauner(1903-1966)等。
美国“十大”(The Ten),也有译为:“十人”,“十位美国画家”(Ten American Painters)
美国“十大”(The Ten)小组,即“十位美国画家”(Ten American Painters),是1898年由一批追求印象派风格的画家脱离保守的“美国艺术家协会”(Society of American Artists)后成立的艺术团体,成员主要来自纽约、波士顿和费城,以东海岸艺术家为核心。成员:威尔 Julian Alden Weir (1852-1919)(创始人之一) 、杜因 Thomas Wilmer Dewing (1851-1938)(创始人之一)、塔贝尔 Edmund Charles Tarbell (1862-1938)(核心成员,也是波士顿画派的核心成员)、特瓦克曼 John Henry Twachtman (1853-1902)(创始成员)、切斯 William Merritt Chase(1849-1916)、本森 Frank Weston Benson (1862-1951)、梅特卡夫 Willard Metcalf (1858-1925)、里德 Robert Reid (1862-1929)(创始成员)、德坎普 Joseph Rodefer DeCamp (1858-1923)(创始成员)、哈萨姆 Childe Hassam (1859-1935),等。
美国 “八人画派”(The Eight),后称“垃圾桶画派”(Ashcan School),也有译为:阿什坎画派
美国“八人画派”(The Eight),后称垃圾桶画派(Ashcan School),或译 垃圾箱画派,阿什坎画派,20世纪初美国松散的艺术团体(活跃于1900–1920年代),该画派以描绘城市底层生活和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垃圾桶画派”的名称是1934年由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Barr)和霍尔格·卡希尔(Holger Cahill)提出,灵感源于贝洛斯 (George Wesley Bellows)的作品《垃圾箱的失落》。其艺术特征:1、聚焦纽约底层社会:移民、码头工人、贫民窟、夜生活(如酒吧、拳击场)等;2、反对描绘资产阶层奢华生活,批判不公。风格风格融合写实与表现性,快速记录城市动态,笔触迅疾有力。核心成员包括:罗伯特·亨利 Robert Henri (1865-1929)(领军人物)、约翰·斯隆 John Sloan (1871-1951)(创始人之一)、 贝洛斯 George Wesley Bellows (1882-1925)、格拉肯斯 William James Glackens(1870-1938)(创始人之一)、卢克斯 George Benjamin Luks(1867-1933)、艾弗雷特·席恩 Everett Shin(1876-1953)、戴维斯 Arthur Bowen Davies(1862-1928)、普伦德加斯特 Maurice Prendergast(1858-1924)、劳森 Ernest Lawson(1873 - 1939)、霍普 Edward Hopper(1882-1967)等。
至上主义(Suprematism)
至上主义(Suprematism)由俄国艺术家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Kazimir Malevich (1878-1935) 于1915年创立,名称源自拉丁语“supremus”(至高无上),强调艺术应剥离客观物象,以几何抽象表达纯粹感知与精神性。艺术特征:1、仅使用基础几何形(方形、圆形、三角形、十字)与有限色彩(黑白+原色),排除自然主义元素;2、构图依赖平面几何组合,强调“经济性”与静态/动态的力量平衡。艺术史地位:推动抽象艺术发展,直接影响构成主义及包豪斯学派。至上主义的其他主要画家包括:埃尔·利西茨基 El Lissitzky (1890-1941)、柳博夫·波波娃 Liubov Popova (1889-1924)等。
包豪斯学派(Bauhaus school)
包豪斯学派(Bauhaus School)起源于1919年由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其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和教育体系,对全球艺术、建筑及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包豪斯学派(Bauhaus)的绘画艺术革新了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与教育体系,其核心在于打破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界限,强调形式与功能的融合。包豪斯学派的代表艺术家(学院教员)包括: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i (1866-1944)、保罗·克利 Paul Klee (1879-1940)、奥斯卡· 施莱默 Oskar Schlemmer(1888-1943)、莱昂内尔·法宁格 Lyonel Feininger (1871-1956) 、约翰内斯·伊顿 Johannes Itten(1888-1967)、拉斯洛·莫霍利·纳吉 László Moholy-Nagy (1895-1946),等。
现代罗马画派(Scuola Romana)
罗马现代画派(Scuola Romana)是20世纪初至中期活跃于意大利罗马的重要艺术流派,其核心特征在于突破传统学院派束缚,融合多种现代艺术风格,并强调个体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特点:1、多元融合 --- 结合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及形而上学绘画,打破写实传统;2、情感表达 --- 强调主观体验,常通过扭曲形体、夸张色彩传递焦虑或希望;3、本土化现代性 ---在吸收国际先锋艺术的同时,保留意大利文化基因,如古典构图与人文关怀。罗马现代画派的主要成员包括:阿弗洛·巴萨尔德拉 Afro Basaldella(1912-1976)(创始人之一,意大利抽象艺术先驱)、阿曼多·斯帕迪尼 Armando Spadini (1883-1925)、乔治·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形而上学艺术运动的创始人)、雷纳托·古图索 Renato Guttuso (1912-1987),等。
形而上学艺术运动(Metafisica Art Movement),形而上学画派(The Scuola Metafisica)
形而上学艺术运动(Metafisica Art Movement)由希腊裔意大利艺术家乔治·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于1915年前后发起,并创建了形而上学画派(The Scuola Metafisica)。其哲学思想:1、受尼采(Nietzsche)、叔本华(Schopenhauer)哲学启发,探索表象下的“形而上学”本质 --- 揭示日常事物中被忽视的神秘性与潜意识;2、通过非理性组合,表达对战-争、现代文明的焦虑。其艺术特点:1、结合日常物品(石膏像、手套、玩具等)与古典建筑,以反常比例、错置时空营造神秘感;2、运用夸张透视、凝固光影和冷色调,制造孤独与不安的氛围。历史地位:直接启发了超现实主义,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灵感源泉”。形而上学画派的其他核心成员包括:卡洛·卡拉 Carlo Carrà(1881-1966)(也是未来主义的主要成员)、乔治·莫兰迪 Giorgio Morandi(1890-1964)(早期参与,后为表现主义),等。
黄金分割画派(Golden Section Schoo)
黄金分割画派(Golden Section School)是20世纪初法国立体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团体,以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比例为核心理念。1912年10月在巴黎举办“黄金分割展览会”,正式确立画派名称,其成员均为立体主义者,但更强调理性计算而非单纯的形体分解,推动立体主义向抽象化发展。历史影响与后续:短暂而深远 --- 画派活动集中于1912-1914年,但成员后续成为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的中坚力量;跨领域影响 --- 推动现代建筑美学发展,其数学美学理念渗透至设计、摄影等领域,成为形式平衡的通用法则。黄金分割画派的核心成员: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费尔南·莱热 Fernand Léger (1881-1955)、罗伯特·德劳内 Robert Delaunay(1885-1941)、弗朗西斯·皮卡比亚 Francis Picabia(1879-1953),等。
达达主义(Dadaism)
达达主义(Dadaism)是兴起于约1916年的国际性艺术运动,以反对战-争、传统美学和资产阶层价值观为核心,倡导无意义、荒诞和非理性创作。名称“Dada”源于法语“木马”(dada)或随机翻词典所得,象征儿童式的随意与反逻辑。达达主义是1916年由作家雨果·鲍尔(Hugo Ball)在瑞士苏黎世的“伏尔泰酒馆”发起,后扩展至纽约、柏林、巴黎等地。其背景是一战的血-腥促使艺术家以虚无主义态度批-判社会,认为理性主义导致战-争-灾-难,需通过反理性艺术唤醒直觉。达达主义最为有名的代表作品是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的作品《泉》(小-便-池)和《L.H.O.O.Q》(添胡须的蒙娜丽莎)。其历史地位:1、直接催生超现实主义,并为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提供思想基础;2、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推动装置、行为艺术等新形式发展;3、虽仅在1916-1924年活跃,但其反叛精神成为现代艺术的核心基因之一。达达主义的其他核心成员包括:弗朗西斯·皮卡比亚 Francis Picabia(1879-1953)(创始人之一)、让·阿尔普 Hans Arp(1886-1966)(创始人之一)、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1891-1976)(主要开拓者)、苏珊娜·杜尚 Suzanne Duchamp(1889-1963)(杜尚的妹妹)、让·克罗蒂 Jean Crotti(1878-1958) (杜尚的妹夫)、乔治·里贝蒙特·德萨涅 Georges Ribemont-Dessaignes(1884-1974)、库尔特·史威特 Kurt Schwitters (1887-1948),等。
法国 新现实主义运动(Nouveau Réalisme Movement)
新现实主义运动(Nouveau Réalisme Movement)是19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先锋艺术流派,1960年10月27日,艺术评论家皮埃尔·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在巴黎起草《新现实主义宣言》,九位艺术家共同签署,宣告运动诞生。其核心理念:提出“新现实主义等于现实的新的感知领域”,主张以现成品(工业制品、城市废弃物等)为媒介,探索现代社会的“现代天然美”,反对抽象艺术的主观表达。国际影响:与波普艺术互动,1961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艺术集合》展览;1970年正式结束,但其现成品美学深刻影响了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及后续观念艺术。代表艺术家:伊夫·克莱因 Yves Klein(1928-1962)(被视为奠基者和灵魂人物之一)、让·丁格利 Jean Tinguely(1925-1991)、尼基·德·圣法勒 Niki de Saint Phalle(1930-2002),等。
美国 精准主义(Precisionist)
精准主义(Precisionist)是美国1920 - 1940年之间的艺术运动,专注于工业化主题,描绘美国工业化景观,如工厂、粮仓、桥梁、机械等,通过几何化的形式展现现代工业的秩序感。其形式融合了欧洲立体主义的几何分解与未来主义的动态主题,兼具写实与抽象双重特质。该运动被视为美国首个本土抽象绘画运动,为抽象表现主义的非具象实验铺垫道路,影响了后来的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流派。代表艺术家:查尔斯·希勒 Charles Sheeler (1883-1965)(核心创始人之一,摄影师)、查尔斯·德穆斯 Charles Demuth(1883-1935)(创始人之一)、乔治娅·奥·吉弗 Georgia O’Keeffe (1887-1986)(被誉为 美国现代主义之母)、普雷斯顿·狄金森 Preston Dickinson(1889-1930)、罗尔斯顿·克劳福德 Ralston Crawford(1906-1978)、弗朗西斯·克里斯 Francis Criss(1901-1973),等。
法国 斑点主义(Tachisme),也译为:滴色主义,塔希主义
斑点主义(Tachisme),也译为:滴色主义,塔希主义,是1940至19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抽象艺术流派。其名称源于法语“tache”(斑点),强调通过色点、色块的自发涂抹或滴洒形成画面,主张色彩在画布上的偶然性表达,追求直觉与无意识的创作状态。斑点主义被视为欧洲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回应,两者均重视创作过程的即兴性,但斑点主义更侧重色彩的偶然性。其历史地位:斑点主义打破了立体主义的结构束缚,成为战后巴黎画派的重要代表,其情感宣泄与反传统精神深刻影响了后续抽象艺术的发展。核心画家包括:让·杜布菲 Jean Dubuffet (1901-1985)(创始人)、让·米歇尔·阿特兰 Jean Michel Atlan (1913-1960) 、让·福特里埃 Jean Fautrier(1898-1964),等。
眼镜蛇小组(Cobra group)
眼镜蛇小组(CoBrA Group)是1948年在巴黎成立的欧洲先锋艺术团体,以融合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原始艺术为特色,强调直觉创作和鲜艳色彩表现战后社会情绪。其名称来源于创始成员所在城市 --- 哥本哈根(Copenhagen)、布鲁塞尔(Brussels)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首字母缩写。其核心理念与特征:1、反对学院派技法与专业分工,主张直觉性、自发性的创作方式,受儿童涂鸦、精-神-病人艺术、原始部落艺术及北欧民间传说启发;2、使用高饱和度色彩与粗犷奔放的笔触,强调情感的直接宣泄;3、除油画外,积极尝试集体壁画、版画及诗歌插图,打破艺术形式界限。历史影响:该团体虽仅存续至1951年,但对战后欧洲现代艺术发展影响深远,其试图以艺术重建战后欧洲的精神秩序;被视为“20世纪最后一次真正的前卫运动”,启发了非定型主义及后续实验艺术团体。代表艺术家:阿斯格·乔恩 Asger Jorn (1914-1973)、皮埃尔·阿列钦斯基 Pierre Alechinsky(born 1927)、卡雷尔·阿佩尔 Karel Appel (1921-2006) 、科内利斯·范·贝弗鲁 Cornelis van Beverloo(1922-2010)等。
美国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别名: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别名: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一场重要艺术运动,它是美国首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艺术运动,其反对传统美学观,主张通过无意识或自发行为表达内心冲动,视艺术为创作过程本身而非结果。该运动的兴起源于二战期间欧洲艺术家移居美国,融合超现实主义自动创作和抽象构图理念,反映美国民族意识与文化野心。抽象表现主义标志着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向纽约,并向全球输出,确立了美国成为现代艺术中心的地位。抽象表现主义内部形成两大分支:行动绘画(行动派)(Action Painting)和色域绘画(色域派)(Color Field Painting)。核心代表: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1912-1956)、威廉·德·库宁 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马克·罗斯科 Mark Rothko(1903-1970)、莫里斯·路易斯 Morris Louis (1912-1962)、冈田贤三 Kenzo Okada(1902 - 1982)、山姆·弗朗西斯 Sam Francis (1923-1994) 、詹姆斯·布鲁克斯 James Brooks (1906-1992)、海伦·佛兰肯瑟勒 Helen Frankenthaler (1928-2011) 、克利福特·史蒂尔 Clyfford Still (1904-1980) 、菲利普·加斯顿 Philip Guston (1913-1980 )、汉斯·霍夫曼 Hans Hofmann(1880-1966)、乔治·麦克尼尔 George McNeil(1908- 1995)、格蕾丝·哈蒂根 Grace Hartigan (1922-2008),等。
抽象表现主义分支 --- 色彩领域(色域派,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
色彩领域(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分支,强调大面积平涂色块的情感表达,弱化笔触痕迹,通过色彩的纯粹性与空间张力引发观众沉思。1970年艺术史家欧文·桑德勒(Irving Sandler)在《抽象表现主义》中首次以“色域画家”为题定义该流派。艺术影响:注重颜料物理特质(如哑光画布、丝绸质感),影响了极简主义与装置艺术;奠定色彩纯粹性与平面性理论。(代表画家见上: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分支 --- 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
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诞生于纽约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核心分支,以肢体运动和即兴创作重新定义了绘画的本质。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于1947年开创标志性“滴画法”,奠定“行动绘画”基础。特征与影响:1、其创作被视为“身体运动的物理痕迹”,开创分形美学新范式;2、线条与色彩重叠渗透形成动态能量,作品兼具原始张力与东方书法韵律;3、打破传统绘画工具与空间观念,为后续行为艺术、激浪派等先锋流派奠基;4、西方学者认为其滴洒技法和线条韵律接近中国泼墨与书法艺术,体现跨文化审美共鸣。(代表画家见上:抽象表现主义)
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也有译为:观念艺术
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又称观念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兴起、7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艺术运动。术语由激浪派(Fluxus)艺术家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于1961年首次提出。其核心主张是:艺术的价值在于观念本身,而非物质形式或技巧表现。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提出:“艺术的观念和概念最为重要,艺术作品看上去像什么并不重要。”强调观众通过逻辑与思辨理解作品,而非依赖感官体验或情感共鸣。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917年的现成品《泉》(小-便-池)被视为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雏形。代表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 Joseph Kosuth(1945 - )、索尔·勒维特 Sol LeWitt(1928-2007),关联艺术家:约翰·巴尔德萨里 John Baldessari (1931-2020),等。
激浪派艺术(Fluxus)
激浪派艺术(Fluxus)是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国际性前卫艺术运动,是由立陶宛裔美国艺术家乔治·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发起,融合欧美多国艺术家,形成非固定、跨学科的松散团体。其思想承袭达达主义(Dadaism)反叛精神,并受约翰·凯奇(John Cage)实验音乐与禅宗哲学影响,强调即兴与偶然性。提倡“人人皆可参与艺术”,鼓励非专业创作,推动日常生活艺术化。虽未形成统一风格,但其理念持续影响当代行为艺术与社会介入实践。
极简主义(Minimalist)
极简主义绘画(Minimalist Painting)兴起于1960年代,艺术理念融合了俄国“至上主义”(Suprematism)与荷兰“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的几何抽象传统,反对“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过度情感化与主观性,主张以最纯粹的形式呈现物象本质,摒弃叙事性、情感表达及符号隐喻,通过几何简化与色彩极简,消解创作者对观者的意识压迫,强调观众自主介入作品解读的空间。其核心信条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追求形式与材料的绝对精简。艺术史意义:1、终结抽象表现主义霸权,为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与装置艺术铺路;2、渗透建筑、设计、生活方式等领域,推动“简约美学”全球化。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Kazimir Malevich (1878–1935)的1915年的作品《黑方块》被认为是极简主义的奠基之作。代表艺术家:阿德·雷因哈特 Ad Reinhardt (1913-1967)(被认为是先驱之一)、勒内·马格里特 René Magritte(1898-1967)(被认为是先驱之一)、罗伯特·莱曼 Robert Ryman(1930 - 2019)、弗兰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1936-2024)、罗尼·兰菲尔德 Ronnie Landfield(Born 1947)、布莱斯·马登 Brice Marden(Born 1938),等。
波普艺术(Pop Art)
波普艺术(Pop Art)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之一,起源于1950年代初期的英国,60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取代抽象表现主义成为主流前卫艺术流派,其名称源于英文“Popular”(大众化),由英国批评家劳伦斯·阿洛维(awrence Alloway)于1958年首次提出。其核心理念:1、打破艺术界限 --- 模糊“高雅艺术”与“低俗文化”的鸿沟,将广告、漫画、商品包装等大众文化符号引入艺术创作;2、赞美消费社会 --- 以日常消费品(如罐头、明星肖像)为题材,反映战后消费主义文化的繁荣;3、反精英主义 --- 反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晦涩性,主张艺术应服务于大众,强调“艺术即生活”。其艺术特征: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简洁轮廓,增强视觉冲击力;将日常物品(汤罐头、可乐瓶)直接作为艺术载体,赋予象征意义。代表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 1928-1987)(先驱,领导者)、罗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1923-1997)、罗伯特·劳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理查德·汉密尔顿 Richard Hamilton(1922-2011)(英国波普艺术之父)、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1937 – ),等。
欧普艺术(Op Art)
欧普艺术(Op Art),又称光效应艺术或视幻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艺术流派,通过几何图形与视觉错觉创造动态幻觉。其名称源于英文“Optical Art”缩写,指利用人类视觉错视创作的艺术形式。1955年法国巴黎“Le movement”群展首次集结先驱艺术家,1964年《时代》杂志正式命名“欧普艺术”,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里程碑展览《The Responsive Eye》,确立了其艺术地位。其核心艺术特征:静止图案引发动态幻觉(如振动、膨胀、闪烁)、基于几何学、色彩理论及视知觉心理学精密设计、摒弃叙事性,专注光学实验与感知互动。影响与当代应用:时尚品牌设计、启发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光效交互设计、广泛应用于海报、广告及产品包装、链接艺术与视知觉科学,为心理学提供实验素材、承袭构成主义、未来主义,推动抽象艺术科学化。代表艺术家:维克多·瓦萨雷利 Victor Vasarely(1908 - 1997)(欧普艺术之父,领导者)、布里奇特·路易斯·莱利 Bridget Louise Riley(1931- )、理查德·安努斯科维奇 Richard Anuszkiewicz(1930- ),等。
照相写实主义(Photographic Realism),又称超级写实主义(Hyperrealism)
照相写实主义(Photographic Realism),又称超级写实主义(Hyperrealism)或高度写实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并持续发展的艺术流派,主要特征是通过机械或半机械手段精确复制摄影图像,追求超越人眼观察的极致逼真效果。其特征:依赖摄影技术、摒弃主观情感表达,以冷静态度呈现工业社会中的日常场景和物体、虽借鉴波普艺术的现成图像,但区别于波普的主观表达,照相写实主义追求绝对客观的视觉复制。争议:早期被批评为“非前卫艺术”,仅迎合大众审美,缺乏创造性;后期超级写实主义融入情感与社会议题,逐渐获得学术认可。
肖像画(Portrait):
常规肖像画、社会肖像画(旧时皇家贵族名人阶层之间交流的肖像画)、官方肖像画(旧时皇家贵族对外宣传的指定肖像画),双人肖像画(双肖像)、群体肖像画(群像)、自画像、头像、半身像、3/4长肖像、全长肖像、动物肖像画(如马匹、狗)、建筑肖像画(如维米尔的《小街》)。
历史画(History painting):
宗-教历史画、神话历史画、寓言历史画、文学历史画、真实事件历史画、真实战役(战-争)场景历史画。
宗-教画(Religious Art):
圣-经叙事画、圣像与圣人画、神迹与启示画、祭-坛画、教-堂装饰画、教-堂壁画、教-堂天顶画。
神话画(Mythography):
古希腊神话题材、古罗马神话题材、圣-经与基-督-教神话题材。
风俗画(Genre):
市井生活题材风俗画、节庆仪式题材风俗画、婚姻家庭题材风俗画、劳作生产题材风俗画、妇女儿童题材风俗画、家庭医生题材风俗画(荷兰黄金时代的题材)、算命先生相关题材风俗画(卡拉瓦乔和巴洛克时代的题材)、纸牌玩家题材风俗画、酒馆-舞厅-舞女-剧院-舞台-舞蹈-演出-马戏团题材风俗画(20世纪初前后法国巴黎的题材)。
人物画(Figure):
社会人物画、人体人物画、神话人物画、宗-教人物画、超现实人物画。
风景画(landscape):
山水风景画、城市景观画、街景、海景画、海港-海滩景观画、河流景观画、情绪风景画(Mood landscape,通过自然景观传递主观情感与内在情绪)、叙事性风景画(Narrative Landscape,风景中加入经典人物故事),历史风景画或寓言风景画(风景中加入历史或寓言场景元素,如克劳德·洛兰的作品)、季节景观画(如荷兰黄金时代的寒冷冬季景观画)、室内景。
静物画(Still Life):
花卉静物画、水果静物画、猎物静物画、早餐片静物画、器皿静物画、文化物品静物画、劝世静物画(Vanitas Still Life)。
动物画(Animal painting):
鸟类动物画、狩猎动物画、马术画(赛马、马术、骏马肖像、马厩等)、放牧动物画(牛、羊)、家畜动物画(鸡鸭鹅狗猫猪马等)、猛兽动物画(狮子、老虎、狼等)。
其他名词:
油画素描研究、素描研究(炭笔)、错视画(l’œil )、抽象画、水彩画、粉彩画、版画,木刻版画、石版画、印刷版画、绘图员(指雕刻版画图案的画家)、复制版本(画家本人对之前版本的复制)、之后(after,指另一画家对之前画家已有名作的复制)、微型肖像画(用于佩戴在胸前或手臂上的小小肖像),像章画(旧时名人侧面头像,用于雕刻像章)。
C、本站编辑的专题
会员名
点评内容
发表时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帮助(?)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5 枫荣美术网 www.fonron.com
粤ICP备13068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