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画家 彼得·艾尔特森 Pieter Aertsen 名作(代表作)《蔬菜摊上的女摊贩》
来源:枫荣美术网 发布时间:2025-10-26
摘要:彼得·艾尔特森 Pieter Aertsen (1508/09 - 1575),是一位北方风格的荷兰画家,他被认为是一种不朽的风俗场景的发明者,这种场景结合了静物和风俗画,并且经常在背景中包括圣-经场景。标题:Marktfrau am Gemüsestand
彼得·艾尔特森 Pieter Aertsen (1508/09 - 1575),是一位北方风格的荷兰画家,他被认为是一种不朽的风俗场景的发明者,这种场景结合了静物和风俗画,并且经常在背景中包括圣-经场景。艾尔特森(Aertsen)因个子高廋而被称为“长彼特”(Lange Piet)。他活跃于他的家乡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但也在安特卫普(Antwerp)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安特卫普(Antwerp)是荷兰艺术生活的中心。
他的风俗场景对后来的佛兰德(Flemish)巴洛克(Baroque)绘画、荷兰以及意大利静物画都有影响。
艾尔特森(Aertsen)的主要作品包括:
《鸡蛋舞》(The Egg Dance,现存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
《厨房场景》(Kitchen Scene,现存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
《三王来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现存荷兰国家博物馆);
《农民的节日》(Bauernfest,现存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市场场景》(Market Scene(Marktszene),现存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劝世静物画》(Vanitas-Stillleben,现存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女主厨》(La cuisinière,现存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Royal Museums of Fine Arts of Belgium));
《摊贩》(The Stallholders(Marktkramers),现存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Royal Museum of Fine Arts Antwerp));
《蔬菜摊上的女摊贩》(Marktfrau am Gemüsestand,现存德国 柏林国家博物馆(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市场场景》(Marktszene,现存德国 慕尼黑 新绘画陈列馆(Neue Pinakothek));
《市场场景》(Market Scene,现存德国 施泰德艺术馆(Städel Museum));
《市场场景》(Market Scene,现存德国 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Wallraf-Richartz-Museum));
《丰盛的厨房,一个寓言》(The Fat Kitchen. An Allegory,现存丹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Denmark));
《一位身份不明的主-教-圣-徒生平片段》(Scenes from the Life of an Unidentified Bishop Saint,现存英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猎物交易》(Trader in Game,现存圣彼得堡 冬宫博物馆(Hermitage Museum));
《飞往埃及的肉食摊位》(Butcher' s Stall with the Flight into Egypt,现存瑞典 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
《煎饼面包店》(The pancake bakery,现存荷兰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市场场景》(Market Scene,现存匈牙利 布达佩斯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udapest));等。(枫荣翻译编辑)
注:基础资料来源于德国 柏林国家博物馆(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馆藏共享资料。
致谢画家!感谢博物馆共享资料
注:图片仅用于公益学习和欣赏,禁止商业用途。
转载请注明翻译编辑整理作者:枫荣美术网 www.fonron.com
大图下载地址:见帖尾
******************************************************

画家:Pieter Aertsen (1508/09 - 1575)
标题:Marktfrau am Gemüsestand(蔬菜摊上的女摊贩)
创作时间:1567
画幅尺寸:111,2 x 111,6 cm
德国 柏林国家博物馆资料:
静物-生活画作(still-life,枫荣注:这里专指静物和日常生活场景结合的画作)为独立画种的发展基础,是由彼得·艾尔特森(Pieter Aertsen)及其侄子Joachim Beuckelaer(circa 1530 - 1574)奠定的。艾尔特森(Aertsen)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完成学徒生涯后,约于1530年定居安特卫普(Antwerp),在那里事业兴隆声名显赫,但仍于1555年迁回阿姆斯特丹。他在该城同样不乏委托创作。其静物画尤受推崇,甚至在为阿姆斯特丹老教-堂创作祭-坛画的委托书中亦有提及。尽管艾尔特森(Aertsen)以宗-教题材作品闻名已久,但正是那些以逼真效果见长的静物-生活画,给同时代人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这幅创作于艺术家晚期的画作,以一幅由水果和蔬菜构成的绝妙静物画为主体。画家运用深邃而强烈的色彩,将丰收的果实与各类厨房及餐桌用品,以令人目眩的丰饶之姿铺陈在朝向观者倾斜的平面上。在这场旨在唤醒观者所有感官的盛宴中间,一位年轻农妇正张开双臂指向她的货物。她戴着宽檐草帽,身着红裙配黑色紧身胸衣与白色领口,系着灰蓝色围裙。篮中静物式铺陈的物品包括:黄瓜、各类南瓜、芜菁、萝卜、白卷心菜、红卷心菜、皱叶甘蓝,以及成串的葡萄、苹果、桃子、核桃和栗子。其间点缀着华夫饼、面包和糕点。整幅画面由盘中的黄油块、异域风情的柠檬,以及腌渍鲱鱼构成完整场景。
水果与蔬菜暗喻着秋季时节,此时人们正为冬季做着准备。艾尔特森(Aertsen)的画作始终基于四季、四大元素与五感相关的构图方案。艾尔特森(Aertsen)常在画作背景中嵌入宗-教场景 ... ... 这些场景通过反差手法暗喻人类对感官的束缚。本幅作品中,背景里相拥的夫妇同样暗示:沉溺于肉-欲(voluptas carnis)将危及灵魂救赎。空荡的马车与卸了轭的马匹传递着清晰的警示。反观摊贩妇人堆满货物的摊位,以及牵着牛犊赶赴集市的农夫,他们皆可从劳动成果中获得评判 --- 无论字面意义还是隐喻层面。
然而世间万物并非仅此尺度可衡量。象征外在美的柠檬,其内里却浸满酸涩。 它暗喻了享乐的可疑本质 --- 其后果往往苦涩难当,甚至可能导致灵魂的丧失。鲱鱼在静物画的大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自古以来便是四旬斋的斋戒食物。然而斋戒是强化信-徒抵抗感官诱惑的修行,引领他们走向救赎之路。由此观之,艾尔特森(Aertsen)的画作传递着双重寓意:既凸显人类存在的二元性,又告诫世人当以正道使用尘世之物。
论文作者:雷纳尔德·格罗斯汉斯(Rainald Grosshans),刊在《200幅欧洲绘画杰作》(200 Masterpieces of European Painting),柏林国家博物馆,2019年版。
这幅画在柏林国家博物馆 --- 柏林画廊 ---主楼层 7号展厅(Gemäldegalerie, Hauptgeschoss, Raum 7)长期展出。 (枫荣翻译,如有不准确请谅解)
***************************************************
下图:作品细节


大图下载(博物馆允许大图下载,根据下载时签署的使用协议,图片仅可用于学习研究和欣赏,(如本贴)在文献中引用必须说明出处(德国 柏林国家博物馆(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不可用于商业领域):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Eb7KVA0mXYUs2Lj8BGBBA
提取码: uk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