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画家 埃克斯伯格 C.W. Eckersberg 名作(代表作)《门德尔·列文·纳坦森的长女,贝拉和汉娜》
来源:枫荣美术网 发布时间:2024-05-20
摘要:Mendel Levin Nathanson's Elder Daughters, Bella and Hanna,肖像画,Christoffer Wilhelm Eckersberg (1783–1853)

埃克斯伯格 Christoffer Wilhelm Eckersberg (1783–1853) ,专业上常称为:C.W. Eckersberg,是丹麦黄金时代著名画家,他为丹麦的现代绘画铺平了道路,被称为“丹麦绘画之父”。
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出生于丹麦南日德兰地区的布拉克罗格(Blåkrog in the Southern Jutland region of Denmark),自幼跟随木匠兼房屋画家的父亲学习绘画。在给两位当地的小画家当过学徒后,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于 1803 年考入丹麦皇家美术学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立志成为一名历史画家。当时,丹麦的学院和巴黎的学院一样,对历史画的推崇超过了风景画或风俗画等其他所有画种。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师从尼古拉·亚伯拉罕·阿比尔德加德(Nicolai Abraham Abildgaard),后者向他灌输了新古典主义艺术(neoclassical art)的原则。
由于获得了最高荣誉,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于 1810 年前往巴黎。在那里,他跟随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学习了一年。在巴黎,他还在市内和郊区作画,观察周围的日常生活。1813 年至 1816 年,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继续在意大利学习,并与来自欧洲各地的同事一起在户外绘制小幅画作。
1816 年,当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回到哥本哈根时,丹麦因拿破仑战/争的失败而一蹶不振,但却经历了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时期,现在被认为是丹麦艺术黄金时代(Golden Age of Danish art)的开端。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在法国和意大利学会了从自然中作画,这是他留给丹麦艺术家的主要遗产。
1818 年当选丹麦皇家学院教授后,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开始激励下一代画家 --- 科布克(Kobke)、伦德拜(Lundbye)等人--- 鼓励他们到哥本哈根(Copenhagen)周围的乡村采风。19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他还开设了男女稞体模特绘画课程。
与同时代的许多其他艺术家和诗人一样,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对科学的发现非常着迷,这一点在他 1833 年为青年画家创作的《透视理论》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将几何学定律应用于自然世界的描绘。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认为,只有尽可能地贴近自然,才能实现理想:
“因此,让我们孜孜不倦地细读大自然这本伟大的书,让我们努力消除各种偏见,寻找通往目标 --- 也就是通往真理 --- 的最近的道路!”
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的代表作品包括:
《门德尔·列文·纳坦森的长女,贝拉和汉娜》(Mendel Levin Nathanson*s Elder Daughters, Bella and Hanna,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埃米莉·亨丽埃特·马斯曼的肖像》(Portrait of Emilie Henriette Massmann,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罗马狂欢节 片段》(The Carnival in Rome. Fragment,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佩尔戈拉,意大利》(A Pergola, Italy,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两个牧羊人》(Two Sheperds,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从伏尔泰码头看皇家桥》(Pont Royal seen from Quai Voltaire,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苏珊娜-尤尔,艺术家的嫂子,后来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Suzanne Juel. The Artist*s Sister-in-Law and later to Become his Third Wife,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北海兰德鲁德斯达尔附近富尔湖的维耶夫》(Viev of Lake Fure near Rudersdal, North Sealand,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纳坦森一家》(The Nathanson Family,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阿尔西奥涅与丈夫的诀别,选自奥维德《变形记》第十一章》(Alcyone*s Farewell to her Husband. From Ovid*s Metamorphoses, Song XI,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贵妇索菲·赫德维格·勒文斯基奥德和她三岁女儿的肖像》(Portrait of a Noblewoman Sophie Hedvig Løvenskiold and her Three-Year-Old Daughter,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透过门看奔跑的身影》(View through a Door to Running Figures,,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蔚蓝海岸上空的云层研究》(Study of Clouds over the Sound,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有梃的风景,蒙恩岛》(Landscape with a Stile. The Isle of Møn,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从罗马斗兽场第三层的三个拱门望去的景观》(A View through Three Arches of the Third Storey of the Colosseum,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哥本哈根朗格布鲁,月光下奔跑的身影》(Langebro, Copenhagen, in the Moonlight with Running Figures,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罗马博尔盖塞别墅花园景观》(View of the Garden of the Villa Borghese in Rome,现存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
《模特玛达莱娜肖像》(Portrait of the model Maddalena or Anna Maria Uhden,现存丹麦 赫氏系列收藏馆(Hirschsprung Collection));
《对着镜子盘起头发的女人》(A nude woman doing her hair before a mirror,现存丹麦 赫氏系列收藏馆(Hirschsprung Collection));
《罗马马克西马环廊景观》(View of the Cloaca Maxima, Rome,现存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罗马圣十-字路一段》(A Section of the Via Sacra, Rome ,现存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罗马广场景观》(View of the Forum in Rome,现存英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回廊,城墙外的圣洛伦索》(The Cloisters, San Lorenzo fuori le mura,现存芝加哥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等。(枫荣翻译编辑)
注:基础资料来源于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Statens Museum for Kunst)馆藏共享资料(允许公-益使用图片)。
致谢画家!感谢博物馆共享资料
注:图片仅用于学习和欣赏,禁止商业用途。
转载请注明翻译编辑整理作者:枫荣美术网 www.fonron.com
大图下载地址:见帖尾
******************************************************
上图:画家:Christoffer Wilhelm Eckersberg (1783–1853)
标题:Mendel Levin Nathanson*s Elder Daughters, Bella and Hanna(门德尔·列文·纳坦森的长女,贝拉和汉娜)
创作时间:1820
画幅尺寸:125cm (h) x 85.5cm (w)
丹麦国家艺术博物馆资料:
解读资料A:1820 年前后,埃克斯伯格(C.W. Eckersberg )忙于为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富裕市民绘制肖像。这位艺术家年轻时最大的赞助人、商人门德尔·列文·纳坦森(Mendel Levin Nathanson)委托他创作了两幅大型家庭肖像画。在两幅作品中的一幅中,画中的两个小女孩,他画了纳坦森(Nathanson)的两个大女儿贝拉(Bella)和汉娜(Hanna),画中的客厅装饰简朴,镶板和家具都很简单,包括一张放着鹦鹉笼子的桌子。两个女孩的姿态毫不妥协 --- 一个是正面,另一个是侧面 --- 由于她们看起来非常相似,画家很可能是想创作一个主题的变体,就像丹麦著名雕塑家贝尔特·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在同一时期创作的那些作品一样。
画作的象征性解读:鹦鹉打开了场景的象征性解读。由于鹦鹉能够模仿人的声音,因此通常被视为良好教养的象征,这也是画中两位年轻中产阶级女性的合适典故。但同时,笼中鸟也可被视为两个未婚女子在等待 --- 或许是渴望 --- 走向现实生活时的隐喻,等待 --- 也许是渴望?
(上述)资料来源:作者 KMO
解读资料B: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室内的一角,我们看到了哥本哈根(Copenhagen)商人纳坦森(M.L. Nathanson ) 的两个长女贝拉(Bella)和汉娜(Hanna)。一个坐着,脸部轮廓清晰;另一个站着,脸部朝向我们。一个女儿与另一个女儿相连,起伏的线条近乎阿拉伯式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而双手则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 坐着的人左手搭在桌边,右手指向一只鹦鹉。站立的人物右手拿着编织物,左手触摸着椅子的靠背。这双手讲述了两个未婚女儿的故事,她们过着像笼子里的鸟儿一样的隐居生活,等待着合适的男人出现。这幅肖像画显然受到了埃克斯伯格(C.W. Eckersberg ) 1813-16 年在巴黎求学期间的影响,当时他师从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J.L. David)。
(上述)资料来源:作者 卡斯滕·奥尔特(Karsten Ohrt)
解读资料C:画中的两位年轻女性身着华丽、昂贵的布料制成的裙子,但她们的面部表情、衣服的剪裁和场景都非常克制。向亚马逊鹦鹉(Amazon parrot)伸出手指的汉娜,似乎马上就会被这只珍贵的鸟儿咬伤。这是画作中唯一微妙的紧张感来源。因为就像这只色彩斑斓的鸟儿一样,这对来自资产阶层家庭的姐妹也被关在金色的笼子里,无路可逃。在 1820 年,鹦鹉是一种昂贵的玩具。尽管以种子和果核为生的鸟类比需要新鲜食物的动物更容易从加勒比海(Caribbean)运来,但它们仍然是财富的象征。女孩们的父亲已经积累了自己的财富,他委托画师为女儿们绘制一幅异常巨大的肖像,以此宣扬家族的地位。画家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知道如何为这个日益强大的阶层创作一种新的有品位的肖像画。
(上述)资料来源:作者 拉斯穆斯·谢尔博(Rasmus Kjærboe)
解读资料D:丹麦艺术黄金时代(Golden Age of Danish art)的肖像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影响丹麦人民日常生活的严重经-济-危-机。这些肖像画通常规模不大,对人物的描绘也很直白,没有任何精心设计的舞台。在这方面,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的许多肖像画有着明显的不同。他采用了大尺幅的格式,这些格式是他从当代法国艺术家那里学来的,他曾于 1810-13 年在巴黎学习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商人门门德尔·列文·纳坦森(Mendel Levin Nathanson)的女儿们的双人肖像是这一时期丹麦最具纪念意义的肖像画之一。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利用了两姐妹非常相似这一事实。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她们,一个从正面,另一个从侧面,就像他希望创作一个主题的变奏曲。女孩们的衣着与房间的色彩非常协调,让人不禁相信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为这幅画挑选了她们的服装。
(上述)资料来源:作者 卡斯帕·蒙拉德(Kasper Monrad)
解读资料E:这幅纳坦森(Nathanson)两个女儿的肖像画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两位年轻女性:一个是从正面看,另一个则是清晰的侧面。毫无疑问,这两个人长得非常相似,但埃克斯伯格(Eckersberg)可能突出了相似之处,给人一种从两个不同侧面看可能是同一个人的印象。通过这种技法,他能够在一个主题上创造出变化的效果。他的灵感可能来自雕塑家托瓦尔森(Thorvaldsen)的《三圣-母》(Monrad, 1993 年),事实上,画布的空间特性和深度与雕塑家浮雕的深度相吻合。笼中的鹦鹉,被解释为这些年轻女孩等待婚姻的人生地位的象征。不过,画家之所以画这只鹦鹉,也可能是因为笼子的形状与女孩们的面孔相呼应,令人忍俊不禁。这幅画是为纳坦森(Nathanson)在阿尔托纳(Altona)的妹妹而作。
(上述)资料来源:摘自 卡斯帕·蒙拉德(Kasper Monrad)著 《埃克斯伯格 --- 美丽的谎言》(Eckersberg - A Beautiful Lie)。
(枫荣翻译,如有不准确请谅解)
****************************************************
下图:作品细节
大图下载(博物馆允许大图下载,仅可用于学习和欣赏):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fPhOlzzGMAVxD7O7A7WnQ
提取码:8i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