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王翚《仿黄公望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7-02-07
摘要:
清 王翚 《仿黄公望山水图》 纸本设色 227.3x82.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鉴赏
黄
清 王翚 《仿黄公望山水图》 纸本设色 227.3x82.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鉴赏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王翚的绘画追随黄公望却不拘于一家一格,他的山水画功力深厚,仿古能达酷似,写生亦具新意,有“集大成”之誉。《仿黄公望山水图》绘群山巍峨、叠嶂攀升、峡谷溪涧曲转迂回之景,山腰处的古刹及林谷间隐现的屋舍均表明此山此景是士人希冀向往的隐居之所。全幅为高远式构图,重点描绘了中远之景。其景致充盈,繁而不乱,令人有望之所见、遐所不见之思。图中的物象被施以各种技法加以表现,山石以短线条皴擦,山脊以落茄点横向点染,苔草以焦墨擢点,醒目灵动。树叶以墨晕、双圈设色逸笔绘出。全图以青、绿、赭石兼墨色皴擦渲染,使山林呈现郁郁明净之气,既得黄公望画格的精髓,又有超逸之趣。
《仿黄公望山水图》是王翚步入中年时仿黄公望浅绛山水笔意精心绘制之作,用以祝王时敏之子王揆50岁寿辰,并祝贺王揆之子王原祁29岁登进士第之禧。
本幅款署:“岁己酉,芝翁先生春秋五十,翬寄迹金陵,阙跻堂称祝之礼。今年春,令嗣茂京先生南宫高捷,余方倦游归,闻报雀跃,亟图此幅为先生寿,并以致茂京得雋之贺云。庚戌闰月既望,虞山石谷子王翬。”钤“王翬之印”朱文印。“庚戌”即清康熙九年(1670年),作者时年39岁。
鉴藏印有“金黼廷瘦仙氏收藏”、“固始张氏收藏金石文字”等诸方。
作品资料
王翚(1632-1717),子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等,江苏常熟人。幼即嗜画,年二十师事王鉴,复经王鉴引荐,师王时敏。王时敏尽出家藏,与之临摹,相与参究,他的摹古能力在清六家中首屈一指。除擅长山水之外,偶亦画花鸟竹石。王翚在艺术实践中能排除门户之见,综合南北之长,汲取诸家技法,冶为一炉,形成自家风格。他的作品章法变化多,墨笔和青绿皆精,山石树法清润秀雅,风格清逸秀丽。王翚60岁时奉康熙帝诏赴京师,任绘制《康熙南巡图》主笔。历经六年,完成了12卷总长达半华里的历史巨作。康熙帝赐“山水清晖”四字。遂自号“清晖主人”。从此“声名震海内”,追随者 甚众,为“虞山派”之开山祖,有“画圣”之誉。
感谢阴山工作室提供资料